(资料图片)
最近,一则“武汉最大客运站汉口北客运中心停运”的消息引发关注。从汽车站到今天的客运中心,留给我们的都是一派繁华的情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到本世纪的头十年,用四个“长”来形容毫不夸张。那就是“购买车票的旅客排的是长队,进站候车排的是长队,检票上车排的是长队,就连下车出站还要排着长队”,火爆程度用摩肩接踵、水泄不通来形容毫不为过。
笔者所在城市,靠近浙东南,此前买一张到省城杭州的车票,天不亮,就需到窗口排队等待买票,县城日均发送旅客达4万多人次,发车线路几乎涵盖全国各省会城市,火热的场景令人称羡。
可近十年来,眼看着火热程度渐渐退去。今天,偌大的客运中心门庭冷落,寥寥无几人前来乘车,日均三四百人也不到,许多线路由于没有客源被迫停运,许多地方的客运站、客运中心无奈关门的也不在少数。
为何短短的十来年,道路旅客运输从鼎盛跌落低谷?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公路营业性客运量在2012年达到峰值的355亿人次,以后每年下降,2019年仅有130亿人次。疫情之后,更是惨遭“腰斩”,2021年全年只有50亿人次。是旅客出行减少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总体的出行人数是逐年上升的。那么,客流都去往哪儿了呢?显然,客运交通方式的转变是其中的关键原因。
道路客运的支柱产品中长途运输,被快速发展起来的高铁逐步抢占。动辄几十个小时的中长距离道路客运被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的高铁替代已是不争的事实。乘坐高铁,既舒适又安全,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这一客源的流失,对道路运输为主业的各家客运站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加之城际客运、县际客运等短途运输又被蜂拥发展起来的私家车和网约车所替代挤占,仅剩的一杯羹又进了人家的饭碗。可想而知,道路旅客运输涉及的许多客运站遭遇的“滑铁卢”般的窘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一个行业的体现。
现状是一目了然的,困难是一清二楚的。国家发改委近期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的高铁网将基本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这就意味着不仅地级市,越来越多的人口大县将通高铁。今后客运站真的会消失吗?出路还有吗?出路在何方?业内权威人士分析,即使像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普及率,城市客运依然有其生存空间。我国的道路客运,虽不能和鼎盛时期相提并论,但依然含有特定的生存空间。
面对雄风不再的道路客运行业,面对我省众多道路旅客行业从业人员,“坐以待毙”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几十年来,道路旅客运输行业,几乎和改革开放一同发展起来,一路走来,始终秉持“两路精神”,成为改革开放路上的一枝独秀,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的道路旅客运输业是几代交通人生生不息、浴血奋战才成就的。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如何保持这个行业不被淘汰,如何让这一行业众多的从业人员能够端牢自己的饭碗,值得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人和相关部门的深思。夹缝里求生存,狭路中寻开拓,困境中找出路,低谷里创转型,绝境里迎涅槃。
华山一条路。面对严峻的行业竞争挑战,传统的道路运输、人们心目中的客运站出路何在?业内人士在分析,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求索,探索转型之道。许多很有亮点的探索,为走出困境提供了可鉴之法。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网上购票、直接上车、公交式刷卡、灵活设置站点、无缝对接高铁、“公交化”运营、直通乡镇、定制公交、点对点服务、上门接送服务等。放下身段、上下求索,为这个曾经辉煌的行业着想,为全国从事这个行业的员工着想,也要闯出一条可行之道。出实招,把丢失的地盘一寸一寸地夺回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全国数以千计高大上的客运中心,就是一座富矿,盘活身边的优质资源,开发好,运营好,是大有可为的。我省多家道路旅客运输的龙头企业,面对断崖式下降的主业,上下同欲,奋起转型,没有在困境中沉沦,而是走出了一条转型的可喜之路。他们瞄准时机,抢占数字化通勤和商务用车市场,占领商务用车制高点。树立新标杆,为当地的众多企业开出通勤班车、幸福班车,凭借自身多年积累的口碑和安全服务实力,重新赢回市场份额,东方不亮西方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把主业投入到交通与旅游的对接,点对点、门对门,抢占如火如荼的旅游市场。“用户中心化”“业务数字化”“决策数据化”,打造客运数字高地,重建质量、效率和成本三大核心竞争力。用智慧数字重新树立品牌意识,使传统道路运输模式融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
面对越来越快的发展进程,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产业都有可能遭遇兴衰起伏的发展进程。如何走出一条长盛不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不妨从身边的“八八战略”中取点经,战略上有指引,战术上就能掌握主动权,道路旅客运输业和我们心中的客运站再展雄风,可期可待。(舒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