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来华留学生与“天空之桥”——平塘特大桥合影。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新华社贵阳6月14日电(记者骆飞)当乘坐的大巴飞速地行驶过桥面时,来自伊朗的留学生萨娜此刻正用手机记录着窗外秀美的风景。殊不知,她和小伙伴们刚才所处的位置,是距离地面300多米的高空。
(资料图片)
这是被称为“天空之桥”的平塘特大桥,其“高挑的身材”让它跻身于世界高桥之最。据了解,平塘特大桥最高桥塔达332米,是目前世界第一高混凝土桥塔。
“没想到刚才过桥时,我们居然在300多米高空。在那么高的桥面,车开得快,就像在平地上行驶,安全又平稳。”当得知刚驶过世界第一高桥时,萨娜惊叹不已地说。
“地无三尺平”是贵州自古以来的交通写照。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在这片广袤的喀斯特土地上恣意纵横。千百年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成为怀揣出山梦的贵州人积极打开“山门”,主动拥抱世界的不懈追求。
如今,万桥飞架的贵州,让很多地方“天堑变通途”。目前,贵州建成公路20余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8000公里,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其中,世界前100名高桥近半数在贵州,囊括几乎所有桥型,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
借助一座座世界级大桥实现的交通“逆袭”,让同样来自多山国家的巴基斯坦姑娘莱巴特别有感触。
“我的家乡也像贵州一样有很多山,交通不算便利。贵州的交通变化让人难以置信。”她感慨地说,这些支撑起贵州交通的大桥太关键了,很难想象修建大桥有多么困难。
6月6日,来华留学生参观“天空之桥”桥梁科普馆。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在“天空之桥”桥梁科普馆内,来自24个国家的40名来华留学生在这里参观。近期,他们参加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等联合主办的“邂逅中国乡村·美丽贵州行”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融入声光电,以及图文、模型等形式的展呈内容,生动地“讲述”着贵州这些年以桥梁建设为主,努力推动交通发展变化的历史。
“这个桥塔的造型像什么?”工作人员边讲解边指着大桥的模型说。留学生们三三两两讨论起来。“有没有感觉像苗族少女的裙摆?”当工作人员提示时,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周真林微笑着点头。
贵州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大桥设计者也充分考虑了桥型、造型、色彩等与所处的峡谷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平塘特大桥就融入了当地布依族、苗族独特的服饰、舞蹈等元素,其塔、梁、索相互结合形成的桥梁整体造型轻灵,桥塔宛如亭亭玉立的少数民族少女,堪称力与美的典范。
“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国际桥梁界最高奖项,中国有9座桥梁获此殊荣,贵州就占到4座……贵州修建大桥的不易和技术攻克过程也让外国青年震撼。
“修这个桥时,工人要在200多米的高空作业,宛如踩在云端。”工作人员说,为了提高施工效率,建造者采取“化整为零”的创新工法,如同搭积木一样将整个桥梁拼装成型,减少了1/3的人员投入,在极大保障工人安全的同时提高了20%的施工效率。
“这些世界级大桥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基建技术的实力。在短短的10来年,中国的世界级大桥建设排在全球第一,‘基建速度’非常快。”来自韩国的申文燮说,这些桥极大地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和距离,对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特别重要。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程家财说,桥的意义贵在连通,贵州的大桥连通着外界,拉近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也希望外国青年们像在贵州看到的世界级大桥一样,成为中国与国际开展多元人文交流的桥梁。
事实上,正如外国青年看到的那样,中国类似贵州这样的山区省份大力修桥铺路,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今,这些经过中国交通人自主研发的桥梁建设等技术也在不断地“走出去”,帮助更多国家改变交通,造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