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网站的首页上,挂出了一则“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资源使用技巧”的讲座入口。彼时,该机构和中文文献数据库知网之间的风波仍在舆论场上发酵。
访问:
VIP会员买1得5:赠爱奇艺半年卡、京东Plus、百度网盘、叮咚买菜
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
稍早前,一封被证实了的通告中,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反馈道:自2008年以来,该中心承担全额订购费用,在全院范围内开通使用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多年来,CNKI数据库凭借自己在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地位,对续订价格维持较高涨幅。2021年,中科院集团CNKI数据库订购总费用达到千万元级别。2022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同方知网公司谈判数轮,知网 CNKI 数据库依然坚持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并且在成员数量、单家价格等方面条件相当苛刻。
根据上述情况,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考虑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 CNKI 数据库形成替代保障。
4月19日,知网方面“为回应社会关切”而作说明称:2022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部分数据库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由统一集中采购模式转变为有需求院所组团联合采购模式。经过友好协商,调整知网数据库订购模式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由各院所选择订购内容,计划在近期完成组团工作、签署协议并启动2022年度服务。
对于前述通告描述的“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CNKI数据库出版商)暂停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即日(注:4月8日)起,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部分,知网方面表示,2021年度协议期满后,为满足科研人员和广大师生的文献获取需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知网商定延长订购服务至3月31日。在4月1日之后的过渡期间,知网延续了各项服务,未出现服务停止或中断的情况。知网也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直至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知网方面4月19日的回复并未提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重点关注的费用问题,但它们依旧是4月19日舆论中的焦点。
“近些年来,知网因高昂的订购使用费用备受争议。除了中科院,包括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太原理工等‘双一流’高校都曾因知网涨价、订购使用费高昂而停用过知网。”4月19日,光明网评论员文章指出,与动辄千万的高昂使用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知网并未给予学术产品生产者应有的尊重。价格极低的版权使用费,论文作者本人知网下载需要付费,以及诸如此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未收到任何稿费。
文章称,此种表现下的知网,几乎操控了学术资源市场,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垄断,且早已不再承担文献数据库应有的公益性责任。既是市场行为,为什么没有机制能够保障买卖双方进行合理博弈。除了早年间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侵权方的违法成本较低,人们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较弱等问题外,也应看到学术产品主要生产方并未联合起来“对抗”知网。
微信公号“半月谈”19日发布的《知网的“霸道”收费逻辑,该有一个说法了!》总结道,知网屡屡为人诟病的背后,无非在于“收费”二字。
文章称,作为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与公益平台,知网应该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公益属性。但事与愿违。目前,知网的牟利冲动,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角色,转向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角色。
半月谈文章认为,面对知网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争议,以及对中国科研学术形成的负面影响,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不能等闲视之。如何评估知网的收费行为,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相关问题如何整改,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得到回答。倘若任由知网在垄断之路上狂奔,任由舆论一次次发酵而又无疾而终,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学者的热情与学术的进步。
澎湃新闻注意到,4月18日晚间,@人民日报 已在关于此事的短评中“讨说法”。
@人民日报 评论称:中科院因不堪近千万续订费停用知网,再次将知网抛上火山口。事件原委尚需起底,知网被指借“垄断”地位渔利却非新闻。知识无价,收费有据,但一种商业模式屡屡冲撞公共利益,频频敲打世道人心,乃至不时打法律擦边球,确有反思必要。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该有个说法了!
4月19日,加入讨论的还有微信公号“侠客岛”。
该公号当天刊发的《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网凭啥这么牛气?》一文指出,从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的最新信息看,国内各大高校在购买知网服务上均开支不小。为购买知网2022年服务,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拿出103.4万元,武汉理工大学掏了127.85万元,清华大学更是花费188.03万元……本来,内容多、数据全、服务好,适当要价并无不可。但知网的用户和资源提供者几乎均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上下游是同一拨人。这个群体做出了学术成果,回头想来下载,居然要给别人交费。听上去多少有些荒谬。
对于知网频繁涨价的原因,如“知网既是高校的服务商,也是期刊资源的采购方,许多资源都是独家的,还有很多费用不菲外文资料,资源成本比较高。随着版权意识提升,好期刊越来越贵,加上公司其他成本,报价就涨起来了”,侠客岛文章认为,有一定道理,但难以服众。
文章称,学术成果是公开的,中国知网卖的是数据集成、排列、调取和检索的服务,赚的是渠道费、服务费。按知网自己的说法,采购期刊资源时在版权上有较高成本,可作为学术资源创作者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师生,使用自己所在院校机构贡献的资源,是否本该获取相应通路和优惠呢?毕竟知网在征收资源时并没付给个人和高校科研院所必要的版权费。
围绕着解决思路,光明网上述文章称,知网本身是一个成功的中文文献数据库,在学术资源市场上的地位不可撼动。这从国内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都会购买知网服务就可看出。只不过,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产品的主要生产方在获得了这种便利之后,并没有抱团联合起来维护好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从而形成了当下无法与知网平等对话的吊诡局面,甚至还让知网敢于不惧用户退订而肆意涨价。
文章呼吁,作为学术产品主要生产方的各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要做的就是联合起来,打破来自知网的学术资源垄断。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开展多年,这意味着高校与高校之间是可以直接进行信息联通,共享学术资源,而不必非要通过知网。这一过程当然需要耗费精力和财力,但成本显然远低于知网动辄千万的订购费用。让学术资源市场的竞争对手多起来、实力强起来,知网也就能够感受到来自市场淘汰的力量而尽早作出改变。侠客岛文章提出,知网不是学术论文的创造者,高昂收费是否匹配它作为集纳平台的角色?账目是否该算得更清楚?何不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赚的是哪个环节的钱,而非一纸要价开出去,爱买不买悉听尊便?高校等采购方也该“算大账、算总账”,不妨尝试“拼单”“团购”。政府部门可探索“集采”“补贴”。但归根到底,知网应合理定价,别做霸王生意。降低学术资源使用成本,为用户提供便利,让中国学术研究加速前进,岂非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