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东为何要离开华润?吴向东华润什么关系?

历史要重演,告别开始了。

华润置地事实上的一把手吴向东,要离开工作25年的华润集团,投奔深圳同城的金融巨头中国平安。这多少让外界感到意外,华润置地高位的体面,消融在吴先生和马先生的私交里,他们爽朗的笑声从600米高平安中心顶层传来。

决定在十一假前就已经做出,当传言流散开来的时候,离任审计都已经结束了,只等着最后的董事会召开。

华润置地官方微信迅速发出了一篇文章,吴先生参加罗湖木棉花酒店改造装修后的重新开业仪式,所有人都觉得这间只有167间客房的酒店,并不值得吴先生去站台,华润置地只是想说:吴先生,还在。

一条君看来,吴先生分明是向自己告别。18年前,毕业7年的吴先生即受到重用,奉命组建华润(深圳)有限公司,第一个重要项目便是投资40亿港元的万象城,木棉花酒店是万象城项目的一部分。

大型商业地产对于当时的华润来说,是一个全新课题,33岁的吴向东面临着公司内部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2004年1月预算会议上,吴向东面对当时的全体华润集团董事说:“现在汇报万象城,数字不错,但还只是纸上谈兵。一年之后也就是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如果万象城竣不了工、开不了业或者真实实现的数字同现在的预算相比有较大差别,我应该不会再在这里向各位汇报工作。”

这是吴先生给华润的“军令状”,以换取开疆拓土的功绩。万象城开业之后,第一年就实现盈利,成为了中国标杆性购物中心。如今的万象城和君悦酒店,仍然是深圳Old Money最喜欢去的地方。

相比较于万象城和君悦酒店,其背后的木棉花酒店坐落于市井之中,位置不显赫,形象不起眼,最初只有116间客房,盈利前景不明让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更大。吴向东硬是将其做成了“最能代表深圳形象的深圳名片”。

如今的深圳,从木棉花酒店一路往西,深圳湾畔有深圳湾木棉花酒店,有深圳湾万象城,还有高新园的万象天地,18年的筚路蓝缕,吴先生在华润实现了一切,成为华润置地的灵魂人物。

原中海地产董事长郝建民与吴先生是如此的相似。他们都出生于1967年,吴先生从清华大学建筑出身,郝先生沈阳建筑大学“工民建”出身,他们都是大型央企的掌门人,甚至他们都经历了一场风波,在身份地位上受到不信任。

郝先生低调地在中海内部办理了退休,一直待在香港,直到碰到了潮汕“大佬”杨祥波,开出年薪2400万港元,赠送价值3.29亿港元的股票,郝先生加盟了他的岁宝百货。

“对于郝先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安排。”一名不太喜欢郝先生的下属如是说,郝先生从中海离开的并不风光,去大型企业已不太现实,用市场化手段做一家民营企业,是与中海完全不一样的成就感。“

杨老板给予了郝先生最大的信任。”一名岁宝百货的员工告诉一条君。郝先生加盟的消息传开后,郝先生一直在香港遥控指挥,甚至老板过去地产办公室视察时都没有现身。十一假后,郝先生已经来到深圳上班。

吴先生与郝先生境遇似乎一样。在那场华润宋林贪腐案中,吴先生奇迹般的脱身而出,并在低调一段时间后重归高位,有希望带着华润置地走向新的高度。吴先生的治下,几乎所有区域总均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

但是,吴先生和郝先生一样,碰到了三个难题,第一个是钱,第二个是信任,第三个是事业前景。

钱对于郝先生和吴先生来说重要吗?从职业经理人的价值来看是重要的,在这一波房地产企业赶冲规模心态下,闽系房企的高薪挖角就是例证。

中国平安素有“高薪养廉”的传统,曾经马先生高达6000万元的“天价”年薪备受质疑,外籍高管动不动上千万元年薪,同样被质疑为“外来和尚会念经”。

无论是吴先生还是郝先生,在国有企业中,激励机制僵化,年薪普遍在500万元级别,与民营企业动辄上千万元薪酬差距明显。他们在处理金钱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吴先生的手下,华润置地深圳公司某高管就曾因金钱问题,而遭遇“驱逐”。

吴先生最大的问题是信任问题,从上一场风波之中,吴先生辞任董事长的职务后,目前在华润的职务是华润置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前不久才刚刚卸任,当然他还是华润集团的助理总经理。

虽然在名义上,吴先生的地位排在华润置地副主席唐勇之前,但这在严谨的央企,没有“名正言顺”必然是个问题。

吴先生用18年的时间,将华润置地打造成了中国领先的商业地产开发商,背靠华润集团,曾经有机会与万科进行整合,吴先生是郁亮强劲的竞争对手。

吴先生与马先生在项目合作中结识,到了知天命之年,吴先生敢于从华润置地的高位离开,奔赴下一个事业,是因为平安马先生能够满足钱和信任,以及下一场房地产发展变革中的机会。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利润从赚取土地升值的钱,到赚产品和服务的钱,到如今再回归金融本质,资本力量正在重新主导房地产行业。外界素来以隐形地产帝国描述中国平安,前20大房地产企业背后,都有着中国平安的影子。

从碧桂园、融创、旭辉、华夏幸福,再到龙光地产,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平安系所影响。马先生也不会不知道平安的问题,平安不动产、平安资管、平安银行在地产业务中的重叠与竞争,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平安资管所参股的地产企业,如何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平安的内部人士告诉一条君,马先生更敏感的是“金融”和“地产”,马先生已经着力强调平安是一家科技公司,智慧城市是其看重的业务之一。

马先生的缺点,吴先生也不会不知道,在金融监管趋紧的背景下,马先生与吴先生需要完美的配合,将金融与地产转向产业和科技,这对于平安来说才是一条长远之路。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宝万之争”期间,吴先生一度被传将被提名为万科董事长。甚至说,吴先生与姚先生导演了那一场资本大戏。

如今,历史似乎要重演了,只是中国平安似乎不用太高杠杆,不用借太多钱,就可以开始整合房地产业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