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财务处理方式,在A股市场上,商誉减值的情况并不罕见。尤其是对于溢价购买资产的上市公司来说,一旦所购买的资产达不到预期的收益,上市公司就要进行相应的商誉减值,这也是上市公司对以往收购失误所付出的代价。而关于存量的商誉是一次性减值还是分多年摊销,本栏认为各有利弊,而存量商誉可通过多家公司联合互助保险的形式来分散商誉风险。
实际上,商誉减值背后原因众多,有的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善,有的是因为购买资产时对商誉估值过高,还有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所致。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曾经超高溢价购买资产的标的公司,在业绩承诺期过后,有很大概率出现商誉减值的风险。
对存在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现在管理层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商誉减值不必一次性计入会计报表,可以分多年摊销。不过,本栏认为,这样操作虽然减少了短期的冲击,但是也带来新的隐患。
例如,原本一年亏损可以了事,现在却可能会导致公司多年的业绩承压。一旦连续两年因为摊销商誉减值而造成业绩亏损,就有可能会被ST处理。那么这种情况下,与其分成多年摊销,不如一次性计提减值。虽然当年的财报不好看,但确便于其“轻装上阵”。
另外,虽然表面上看没有一次性计入亏损,但是机构投资者都明白,他们在计算上市公司估值的时候还是会考虑到未来不断摊销的因素,股价承压的情形仍会存在。
所以本栏提议,应使用保险的原理来帮助上市公司分散商誉爆雷的风险。对于已经存在较高商誉的上市公司而言,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或者多家上市公司形成互助保险的形式来分散风险。在保险公司或者多家上市公司的共同帮助下,削弱商誉减值的风险,同时对股价起到一定支撑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参保的上市公司来说,如果没有出现商誉爆雷,则只是支出了一定的保费。即便有一定的财务支出,但却能够规避掉商誉爆雷所引发的巨大波动。
本栏认为,由保险的方式抵御商誉爆雷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善后办法,主要针对已经存在巨大商誉的上市公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防范商誉爆雷的关键还是避免巨大商誉的形成,这才是根本。
本栏建议,在上市公司收购资产时,可以使用期权、定向可转债等金融工具来降低购买资产交易价格,从而降低收购所产生的商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商誉爆雷时的杀伤力。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目前股市基本面越来越好,蓝筹股的业绩也让投资者总体满意,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股票都可以放心买入并持有。本栏认为,对于存在巨大商誉以及大股东有大规模减持计划的上市公司,不排除出现非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投资者应该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