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大家还在愁“今年以来偏股基金涨幅不少,要不要赎回”,没想到还没过多久,就要开始担心“自己刚入手没多久的基金跌了,该咋办?”

近期海外疫情迅速发酵,全球股市陷入“大恐慌”。巴菲特活了89岁才见过1次美股熔断,我们在过去的两周就见证了4次,不仅美股,全球其他多个国家股市也纷纷受挫……

情绪传导至国内,A股近期也遭遇大跌,之前涨幅尤其大的电子科技类股票跌幅更大,导致不少大跌前买入基金的投资者们感受较差。

那么问题来了,刚买进就遭遇暴跌,怎么办?

根据近期大家问的比较多的问题,小欧今天集中回答下

“我买的基金为什么跌了,还暴跌?”

近期下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前期涨幅太快太猛,大家的投资情绪太高,市场整体可能阶段性超涨,很多基本面不好的票也跟着大部队一起涨起来了。二是,海外疫情发酵引起全球恐慌,全球风险资产都遭到抛售,美股、港股、日韩股市都大幅下跌。

像这种系统性的、群体性的大跌,基金较难规避,所以大部分偏股基金都跌了。部分基金暴跌的原因,可能是重仓了创业板、科技类的行业和股票。但是,暴跌的这些基金,大部分前期涨幅也较大,不能只看到这几天的大跌,而忽略了前期的上涨哦。

“能涨回来吗?能创新高吗?”

这就回到选基金的问题了。对于偏股基金来说,短期有下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关键在于下跌之后能不能涨回来、能不能不断创新高。

如果您购买的基金本身实力较强(中长期业绩好,投资策略能持续有效),最近又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如换基金经理、投资策略发生重大改变),那么我们应该考虑多给基金一些时间和机会,与时间作伴,相信优秀的基金经理能够在中长期为客户带来超额收益。而如果该基金只是短期业绩亮眼,大家对基金经理也没那么了解,则需要重新审视基金的优秀程度,以及之前短期业绩亮眼的原因(可能是运气多于实力)。

另外,如果您购买的基金属于行业主题类基金,波动性可能会更大些,这也是行业主题类基金的一大特征,投资者一定要认清这一点,做好心理预期。

“未来市场会怎么走?”

先说一下科技:疫情其实是近期科技下跌的催化剂。不管有没有疫情,科技的阶段性下跌大概率都会出现,或早或晚的事情。因为确实出现了一些泡沫,不少基本面很差的公司也实现了不该享有的涨幅。跌下去可能是好事,帮助好公司的价值更加凸显,同时刺破了泡沫。

中长期来看,本轮科技周期仍处于爆发前期,市场在经历调整后,科技板块依旧有望在中长期表现强劲。

其次,需要强调的是:对几周、甚至几天的判断,尽量不要去做,不要太过重视、也不要被吓到,但对大的环境要有判断和感知。短期,国内资本市场可能维持宽幅震荡,大概率没有指数性系统性的大牛市、也没有持续不断大跌的大风险,长期来看机会主要存在于5G、新能源汽车、医药等板块中。

利好主要来自于中国和全球的宽松政策,利空和波动主要来自于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再加上上市公司财报公布在即,一些之前纯炒概念的公司可能慢慢现出原形。而震荡市里,分批进行基金布局,是比较明智的。经济方面,疫情可能导致一季度经济受到重创,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大体来说大概率非常偏向宽松,一方面提振投资情绪,一方面带动经济尽快在震荡中企稳。

中长期来看,随着中国不断扩大金融市场准入、外资流入逐渐加快步伐,A股市场将愈发成熟,长期向上的可能性较大。

还有两类人群,他们很关心

没什么仓位,不知道该不该抄底加仓?

首先不要太乐观哈,不要以为自己能准确判断到短期涨跌、能精准“抄到底”。过去太多数据和案例告诉我们,普通投资者不太可能择时择在“最低点”,也基本不可能“择在低点后第二天立刻就会涨”。

判断短期涨跌太太太难了,更明智的是看到市场已经较为便宜就加快入场脚步。举最近的例子来看,2月3日上证综指狂泻7.72%收盘至2746.51点(wind),不少客户对疫情、市场和经济感到绝望,觉得之后还会再跌,不愿进场,想“再等等”,从而失去了较为便宜的进场筹码。等到后来市场急涨,且上涨较多了,不少客户又急着进场,结果遭遇了近期的跌幅。

市场怎么走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情况如何。长期看,可以考虑保有一定的仓位,一定程度上成为市场的参与者,盲目空仓会很容易错失突然开始的上涨或结构性行情。

仓位较高,不知道该不该卖?

首先建议再审视下:仓位是不是真的很高?

假如有100万用来做投资的资金(存款、理财、保险等应都计算在内),5万活期存款,50万理财,25万保险,20万股票基金,那么股基占比只有20%,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人来说可能不算高,甚至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是偏低的。

重要的是要梳理清楚,您的股基占所有投资资金中的占比到底是多大,而您自己能承受的风险承受又是多大,二者是否匹配。

如果您能承受的最大亏损仅在5%,而梳理之后发现有超80%的资金都投在股票基金上,那么仓位真的高了,即使我们认为之后股市会走强,也应该考虑适当降低仓位、赎回部分股基。因为我们对股市的预判有可能错,而大类资产配置、各个资产的占比健康才是做投资最重要的事,适合自身的情况才是最核心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