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并非百分之百的完全自由兑换,从中国当前的情况出发,距离可兑换还有多远?

胡晓炼表示:“中央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十年尤其是十七大以来的五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取得重要进展,可兑换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IMF的资本项目交易分类标准(七大类40项),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部分可兑换的项目为17项,基本可兑换8项,完全可兑换5项,粗略算来占全部交易项目的75%。

在昨日的论坛上,周小川表示,七大类40项真正查下来一看,我们的距离并不是很远。

“如果需要做出个路线图、时间表,就会发现这个还有大量的工作。首先,有一些思维转变;其次就是大量的工作是在法规修订上。”周小川说,中国不会七大类40项一下百分之百地自由兑换了,会保留一些监测项目和对一些敏感项目的控制。

具体来看,周小川在昨天的演讲中提到了三点。

“跟大家一样就是反洗钱、反腐、反避税天堂。这个我们肯定要管。”周小川还表示,坚持宏观审慎工具,防止出现大的货币错配,防止出现亚洲金融风暴中泰国出现的事情。

亚洲金融危机时,泰国是固定汇率制度国家,但当时私人部门因缺钱,大量借美元再换成泰铢使用。这样一来,出现了大的货币错配,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周小川看来,资本可兑换里,一个国家如果非常轻易就借外债,不管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不好。公共部门如果借外债借很多,也是麻烦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一例。

周小川谈到的第三点就是,有必要对短期投机性跨境资本流动进行适当的管理。而实际上,这一点中国目前已经是这么做的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冲一下,这个钱我们不欢迎,但这不意味着不开放,我们欢迎中长期的(投资)。”

对于一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学界曾提出过四大条件,即宏观经济稳定、金融监管完善、外汇储备充足、金融机构稳健。

“中国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更加成熟。”胡晓炼在峰会上表示,从我国情况看,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新的提升,取得显著成效;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条件更趋成熟。

其实一直以来,中国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担忧,主要是担心外汇的大进大出对国内经济金融稳定带来风险和冲击。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的危机看,这一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货币错配的风险,在国家层面、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都可能发生。二是外汇供求发生严重矛盾。外汇短缺导致债务违约、破产,产生外债偿付风险。

“在我国,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胡晓炼认为,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正在逐步进行,汇率灵活性逐步扩大,应对外部冲击的弹性增强;另一方面人民币开始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本币实现的交易开放,可以有效减少或规避外汇资金错配和供求矛盾等货币风险。因此,有序放开人民币跨境资本项下业务,可以使可兑换的步伐在稳的基础上迈得更大一些。

昨日演讲中,周小川还表示,我们这些东西做完了以后,会给多项经济活动,如贸易、投资、金融交易、旅游、收购兼并等提供更大的便利。

推荐内容